成都打造“三城三都” 已有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台中清化糞池推薦

城市如同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品。而城市營造旨在綜合運用城市設計、資源整合、創意美學、形象營銷等手段,對城市有機生命體進行多維運營、價值創造,深度挖掘提升城市形象氣質、品牌價值、環境風貌,最終形成鮮明特質、穩定機理和獨特印記,就成都而言,如何通過城市營造為城市發展註入更持久的經濟活力、人文魅力、生態引力?剛閉幕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明確,要通過全面塑造發展環境提升城市軟實力,積極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通過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溝通能力和全球傳播能力。

具體怎麼做?昨日,記者從成都市旅遊局、成都市文廣新局、體育局等部門獲悉,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已經有瞭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未來,將在立足現有優勢的基礎上,精心部署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提升成都國際化水平。

世界文化名城

推動天府文化創新創造 構建“文商旅”融合的產業形態

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貫徹新思想,開拓新實踐,對成都奮進新時代新征程作出全面部署,明確瞭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出瞭建設現代化新天府的號召。聚焦天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標準打造天府文化標志和品牌,高質量發展“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文創街區和文創小鎮,高水平推進天府錦城、天府自然博物館、天府文化國際中心、少城國際文創矽谷等重大項目,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歷經千年沉淀、凝聚、升華的天府文化,是歷史成都的精髓、是當代成都的靈魂、是未來成都的旗幟,構成瞭成都獨特的顏質、氣質、品質,是建設現代化新天府的豐厚滋養和創造源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傳承發展天府文化後,我們對天府文化的歷史文脈資源進行瞭系統的梳理。

下一步,成都將圍繞傳承發展天府文化,建設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天府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優雅時尚的品位,努力營造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

結合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將結合“中優”,以構建“文商旅”融合的產業形態,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典范區、起步區和示范區為目標,啟動實施一批彰顯天府文化特質和品位的重大文創產業項目,重點推動一環路以內核心區域“天府錦城”的優化提升,主要是通過系統的創意策劃,突出延續展示天府文化的歷史文脈,著力彰顯優雅時尚的品質和氣質,建設打造或優化提升天府文化公園、寬窄巷文化旅遊區、大慈寺文化商業區、錦江岸文化交往區、文殊坊文創區、浣花溪歷史風景區、猛追灣市民休閑區、水井坊酒文化旅遊區、音樂坊音樂旅遊區、武侯祠三國城文化旅遊區等重大項目。

這些項目,都將以文化為魂,要通過創新創造,植入天府文化,呈現天府文化的歷史魅力,彰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時代活力,這必將成為推動成都城市能級提升,開啟千年新變的新引擎。圍繞提升世界文化名城、世界賽事名城、世界旅遊名城和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的世界影響力,將專門出臺推動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的政策措施,著力打造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成都創意設計周、天府文化周等一批國際知名的文創品牌。

世界旅遊名城

塑造世界級旅遊IP 構建“7+5”旅遊產品體系

張藝謀說,成都,是一座來瞭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對於更多旅行者而言,成都更是一座“來瞭還想再來的城市”。未來,成都還將在旅遊產品結構優化、全域旅遊發展、公共服務配套提升、旅遊智慧雙創發展、“旅遊+”產業融合、綠色低碳發展、對外開放合作、旅遊國際化營銷等方面,通過八大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成都旅遊業國際化水平,目標則是打造世界旅遊名城。

“目前,成都旅遊產品結構以傳統觀光旅遊為主導,休閑產品缺乏多元性,度假產品體系尚不完善,特別是缺乏世界級休閑度假產品、都市旅遊產台中清化糞池品”在成都市旅遊局局長多央娜姆看來,打造世界旅遊名城,首當其沖的是實施世界級旅遊產品體系構建工程,塑造核心IP,打造世界旅遊品牌。

據悉,成都將深度萃取熊貓文化、三國文化、休閑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精華,做強大熊貓國際旅遊目的地等一批世界級旅遊產品支撐,加快構建“7+5”的旅遊產品體系。包括:遺產觀光、蓉城休閑、時尚購物、美食體驗、商務會展、文化創意、養生度假7個核心支撐產品和低空旅遊、自駕旅遊、醫療旅遊、科技旅遊、工業旅遊5大特色旅遊產品,為成都市建設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提供強有力的產品支撐。

今年起,成都將構建以航空、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地鐵為主骨架,幹線公路、景區專用道路及慢行交通系統為補充的現代旅遊綜合交通體系。

建立國際旅遊購物離境退稅和便捷支付體系,在主要景區(點)、賓館飯店、購物場所、特色街區等增加外幣兌換點,擴大外幣銀行卡的使用范圍,逐步實現外幣銀行卡刷卡消費和國際移動手機支付。

建立國際化旅遊咨詢和集散服務體系,將天府國際機場和雙流國際機場打造成為亞太國際旅遊樞紐中心,放大成都口岸對主要客源地國傢或地區實行72小時免簽和落地簽政策,將成都火車北站、茶店子客運站建設成為國傢一級旅遊集散中心。配套建設“成都旅遊咨詢體驗中心”,完善咨詢服務、投訴處理、宣傳營銷、應急救援、落地自駕等服務功能。在區(市)縣以及主要景區(點),設置多級旅遊集散咨詢服務中心(站點)。

建立國際自駕旅遊服務體系。在全市主要旅遊交通環線和旅遊專線公路新建和改建一批旅遊休息站(點),到2022年,力爭實現全覆蓋。

世界賽事名城

堅持引進與自創相結合 打造成都體育競賽品牌體系

對於世界賽事名城,成都給出瞭自己的解讀:擁有國際一流的體育設施,舉辦若幹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具有健全的賽事體系和相對發達的賽事產業,體育賽事融入和服務城市發展的作用突出,在國際體育賽事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城市。打造世界賽事名城,可以合理佈局成都大型體育場館和重大體育賽事,將充分發揮賽事和場館在賽前和賽後的“人氣吸附效應”,改善城市群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佈局和人文格局,助推成都城市建設發展從單一區域中心向大都市區和國傢中心城市轉變。

創建世界賽事名城既是新常態下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西部文創中心、西部國際交流中心的“助推劑”。成都自2005年首次舉辦國際賽事——世界大力士錦標賽以來,隨著逐年國際比賽、全國性比賽和省市級別賽事的增加,基本具備瞭創建世界賽事名城的基礎。從成都目前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傢中心城市的發展態勢和“三步走”戰略定位,創建國際體育賽事名城既要汲取北上廣深津特大城市國際體育賽事名城打造的思路與精華,也要積極借鑒國內外中小城市體育賽事名城打造的方式與經驗,充分發揮成都特大城市帶動引領作用和生態休閑文化的優勢。

那麼,將如何打造世界賽事名城呢?成都提出瞭一個13年的“三步走”的目標:2018年—2022年: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達到25個,其中洲際杯以上級別賽事達50%,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的賽事達30%。優先啟動建設“北部場館區”的成都國際足球中心、專業冰籃球館,“南部場館區”的奧體中心網球場,“奧體城”的山地自行車賽道;2023年—2026年: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達31個,其中洲際杯以上級別賽事達60%,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賽事達40%。啟動奧體城核心場館區的奧體中心主體育場、主體育館、室內自行車館、射擊館、三岔湖水上運動中心等場台中通馬桶館建設;2027年—2030年:舉辦的國際體育賽事達40個,其中洲際杯以上級別賽事達75%,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賽事達50%。力爭奧體城核心場館區建成並投入使用。

成都提出,將通過以下路徑創建世界賽事名城: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合作,提檔升級現有國際賽事;堅持引進與自創相結合,打造成都體育競賽品牌體系;加大力度,實施體育賽事“一區一縣一品牌”計劃;盡快興建一批大型體育場館設施,逐步形成完備的城市體育賽事場館體系;打造和引進專業化賽事營運管理實體,逐步構建規范發達的市場化體育賽事運營體系,爭取用9~13年時間,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世界賽事名城。

成都商報記者 李彥琴 胡敏娟 實習生 陳星宇 向蓮君




arrow
arrow

    lpt577nd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